听新闻
放大镜
泰州高港区院读书分享会
2020-07-31 09:55:00  来源:高港区人民检察院

  读书是自我提升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,通过阅读,吸收他人的智慧,转变为自己的思想果实,并努力将之应用于实践,从而实现自我提升。

  7月27日,我们的读书分享会如期而至。一起来看看,都分享了哪些好书呢

  第一检察部 李蕾《刑法格言的展开》

  本书作者张明楷教授以序作开端,从罪刑法定开始,将一个个刑法最基本的原则娓娓道来,通过一个个来自久远过去的法律谚语连在一起,慢慢展开,带人进入刑法那充满哲思的世界。里面有历史,每一条刑法原则是怎么来的,也有争鸣,各个流派对此是如何看待,还有观点的展示,告诉你作者是怎么看的,以及社会实践对此如何认识把握。

  比如在“存疑有利于被告” 这一章中,作者写道,清白的人害怕命运,不怕证人。但是,与强大的国家机关相比,被告显得十分弱小;当发生可能触犯刑律的案件时,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、强制措施与执行力量远远胜于被告的辩护能力、防御措施与保护力量,为了不致侵害被告的权利,被告比原告更应受到优待。如果侦查机关对犯罪的证明都不能达到使人们消除合理怀疑的程度,理所当然只能作出有利于被告的判决或者裁定。但是,对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条件应当受到限制。在对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的认定存在疑问时,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适用受到合理推定的限制。例如,赃物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,但是行为人辩解不明知,应当根据窝藏、转移、收购、代为销售物品的时间、地点、数量、价格、品种、行为人与本犯的关系、了解程度等方面推定行为人是否明知。运用这一原则时,我们不能走向两个极端,而应当更加慎重,不被舆论漩涡卷入,失去判断方向。

  检察综合管理部 汪进《大数据时代》

  《大数据时代》这本书的主编是英国的维克托·迈尔-舍恩伯格,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,在大数据领域是一名权威专家,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,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,他明确指出,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,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,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。

  这本书主要围绕思维、应用变革进行阐述。在思维变革部分,讨论三个问题:1.更多,不是随机样本,而是全体数据。2.更杂。不是精确性,而是混杂性。3.更好。不是因果关系,而是相关关系。在应用变革部分,讨论两个问题:1.数据化。数据代表着对某件事物的描述,它可以记录、分析和重组,而数据化就是指一种把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,也就是说,量化一切是数据化的核心。2.价值。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,数据的价值不会随着它的使用而减少,而是可以不断地被处理,它的价值不限于特定的用途,可以为了同一目的而被多次使用,也可以用于其他的目的。

  第三检察部 都兴宇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

 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是王小波的杂文集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》,王小波在这本书中通过犀利而智慧的语言,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看透纷繁复杂问题的路径和方式,也许能改变我们对问题的分析方法,从一些事物中提取其他信息,而不再如漂浮于茫茫大海般茫然无措。

  读了这本书,就我而言,我想分享的是对事物我们应该保持思辨和批判精神,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,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,要保持一种思辨精神和独立立场,如此才能不迷方向以最终向着理清自我,洞悉他人,看清世界的目标不断靠近。拿当下一些问题和事物来泛泛而说,对待事物也许我们是当局者,所以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理解,但是在思辨和独立立场的“作用下”,会换另一个角度来看,那么对一些事情的解决办法和评价标准我们也许会有独立的见解。

  正如王小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可能是因为我的经历,所以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。”作者没有强卖自己想法的意思,只是说出自己的感觉。即从该书的内容来看,我的理解是“推猪及己”,做一只特立独行者,从自己或是他人设立的重重“利害网”、“名利圈”、“人设”、“标签”的包围圈网中突围而出,成为特立独行之师而非人云亦云之徒。

  

  

  

  编辑:田伟成